A91:被简化的主观世界!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守夜人总司令 Author 觉悟者
当一个人还是小孩的时候,他/她在谈到一个人的时候会问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好与坏怎么判断?其它他/她心里无章可寻,自己也做不出判断,所以,他/她会反复的问。小孩也不是完全不能做判断,能自己做出判断的都是他/她在生活中接触过,熟悉的人。这个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就是在接触的过程中是否对他/她好——要么给予心灵上的抚慰,要么给予物质上的东西,总而言之,都是给予一些有利于自身存续的资源——不管这种资源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所以说,获取有利于自身存续的资源是生命体的一种本能。因此,生命体对一件事物本能的判断标准根据它是否有利于自身的存续而做出。小孩的世界很简单,所以表现的也比较直白。大人的世界比较复杂,所以会用一堆让人眼花缭乱的复杂包装来呈现,但本质上依然遵循《结构学》所揭示的这个规律。
在所有的复杂事物中,生命体本身是最复杂的。经济系统之所以复杂,是因为经济系统的核心是人!对一个复杂的事物做出判断,你需要快速抓住关键点,然而,要想快速的识别关键节点,需要具备很强的洞察力和足够的认知储备。要洞察一个人决策的关键要素,需要能从残缺的信息中重构并还原其所处的生存结构,然后识别这个结构中的关键要素及其权重,然后对置身其中的人的行为做出判断。所以我曾经说过:如果你不理解一个人所处的生存结构,就无法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残忍。我们曾经在《结构学》中定义过关键节点:任何能够创大量创造增量或者消耗存量的要素都是关键节点!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不管是能够瞬间给人活路,还是能够一剑封侯置人于死地,都是人家生存结构中的关键节点!
我们在《结构学》的《C11:精神结构的形成机制》中阐述过:让人感觉到安全的是内部感知形成的抽象自我对外部感知形成的主观世界存在主导性。因此,任何被感知的事物都会成为自己的主观世界的一部分,对一个事物做出反应——不管这种反应是行动,还是思考,甚至是情绪——它都会让抽象自我对主观世界有一种感到安全的控制力。失控是人所恐惧的,因为它会让抽象的自我对自己的主观世界失去主导性。
俗话说:小孩只问对错,大人才会权衡利弊。因为小孩的大脑不足以理解复杂事物,但面对问题又不得不做出反应。所以,会形成一套机制主动把复杂的事物简化——越是年纪小或者层次低的人,所能理解的世界就越简单。他们只能简化的理解外部世界,也只能在简单规则的指引下做一些重复性的事情。面对复杂的问题往往会绕着走,他们喜欢轻松的话题,简单的高频刺激。时间一长逐渐就形成持续的偏差性筛选,脑回路变得非常的不可思议!
为什么人越长大,经历的事情越多,就越能理解别人?成熟的人不会轻易的指责,因为它能够识别和还原别人所处的生存结构。知道置身其中的两难选择,所以,更多的是理解而不是指责。婴儿会把自己看成是世界的中心,认为让别人抱自己就是对别人莫大的恩赐,不让别人抱自己就是对别人巨大的惩罚。这在成年人看来简直是笑话——因为婴儿没有大人的照顾自己根本无法存活,而大人即便不能照顾婴儿也并没有什么致命的损失。然而,婴儿的世界是非常简单的,它的行为和心里就是被那样简化过的判断驱动着。如果你用心观察,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行为和心理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许多求而不得的痛苦根源之所在。
成年人的世界充满着两难的悖论,所以在对复杂问题做出判断的时候,往往需要权衡利弊,然而,利弊往往并不泾渭分明,而是麻里有布布里有麻。所以,成年人的抉择往往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这就是取舍。取舍,取舍,有取就有舍。取舍往往是艰难的。因为获得伴随着失去,而人会本能的厌恶失去——这源于生命体对有利于自身存续的资源的无限需求,失去资源不利于自身的存续,所以会本能的厌恶——这种厌恶和艰难会通过情绪的惯性作用于行为。
人的大脑非常复杂,我们可以用计算机系统的结构来简化阐述一下:越是高速运转的东西,所能接受的指令就越简单。所以CPU只能做类似于加减乘除这种最简单的操作,CPU的寄存器不但容量非常小,而且数量也非常有限。所以,中央处理器(CPU)的外围需要有内存这样的高速存储器来存放运行中的各种数据。内存的外围还需要更低速的输入输出设备——比如,低速大容量的外部存储器和人机交互设备。你会发现,越是能够进行复杂交互的东西,相对于核心部件而言它就越慢,也更便于在执行过程中被中断。有了这个模型,我们就更容易理解人在面对理性的艰难抉择的时候为什么容易被情绪所裹挟了。
我们在《结构学》中的《F2:精神结构》中阐述过:人的精神结构会根据对自我的判断和对自我与外部资源关系的判断形成有利于自身存续的生存策略。这种生存策略会在恐惧和贪婪的基本情绪的驱动下作用于现实。情绪会以一种高速运转的短促信号的方式驱动大脑的神经系统。越是灵敏度高的信号的反馈链条就越短。越是高频短促的刺激,其惯性就越大,也越难以中途做出控制和调节,只能等待惯性作用于现实并形成反馈。然而,自我强化的叠加容易形成死循环。我们在《F3:结构力量》中阐述了如何利用这种自我强化的叠加去形成结构力量。然而,这种机制的利弊是同时存在的。所以,它在作用于现实的时候,会形成一种裹挟力量,让人深陷其中不可自拔。这就如同你看到要撞车的时候即便立刻踩刹车,惯性依然会让你撞上一样。所以理性就如同有经验的老司机,更早的识别危险,提前预警,自我控制的更加娴熟也更安全。
我们习惯于对人做出判断,把人贴上标签,归属于某个类型。然后再决定自己该如何与之打交道。其实,人是复杂和多面的,而且随时处于变化之中。真正的分类不是对人的分类,而是对人的精神结构及其所处的生存结构进行分类。对影响其行为的结构中的关键节点的变化趋势进行判断。试图通过套用某个固定公式去识别人,就如同刻舟求剑一样可笑!
《结构学》觉悟社专用!
已预定者请核对信息,即将停止
研习《结构学》发消息:觉悟社
扩展阅读: